2020年伊始,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亂了中國經濟社會正常發展的節奏,給當下中國經濟造成很大影響和沖擊。2020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將加大,增速將減緩減慢。影響最大的主要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業、文化旅游業、餐飲酒店業、零售業等;疫情給企業復工復產、勞動力返崗就業帶來很大也沖擊。有人擔心,中國經濟會一蹶不振,進而影響或中斷世界經濟供應鏈,給本就不景氣世界經濟雪上加霜。如何看待這個問題。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。宏觀地、全面地、長遠地看待中國經濟發展走向。既要看到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的沖擊,又要看到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。疫情影響和沖擊是暫時的、可控的。悲觀的論點、無所作為的論點都是有害的。
第一,雄厚的物質基礎保障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。中國經濟總量大。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,比上年增長6.1%,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.4萬億美元,穩居世界第二;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,按年平均匯率折算,達到10276美元,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。中國工業門類齊全。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門類、207個工業中類、666個工業小類。中國是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。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。中國生鐵產量、煤炭產量、鋼產量、造船產量、水泥、電解鋁產量、化肥、化纖、汽車、彩電、手機、集成電路、黃金、電冰箱、空調、摩托車等居全球第一。在500多種工業品中,我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。我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,2010年為19.8%,約20%,躍居世界第一。中國是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。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創六年新高,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。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.79萬億人民幣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專業人才隊伍。中國從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,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9年居世界首位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知識產權出口大國,目前擁有1.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,研發人才資源居世界首位。
第二,巨大的內需市場保持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。社會主義建設70年,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,我國經濟快速發展,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,消費結構持續升級,從而形成巨大的內需市場。14億人口,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,單就食品消費而言,全國每天消費8億多斤糧食,10多億斤蔬菜,4億多斤水果。2008年至2018年期間,我國最終消費總額年均增長8.5%,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(7.3%),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,高于歐元區國家平均水平(0.7%),并且保持著居民消費增長快于GDP增長勢頭。從最終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來看,1998年至2008年期間為0.903,,2008年至2018年期間提高到1.072。同時,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將進一步改善。2019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,這意味著消費升級進入新階段。國際經驗表明,一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000美元,將進入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的關鍵時期。目前,我國已經進入這個關鍵期。此外。我國投資需求也將擴大。
第三,顯著的制度優勢保證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。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,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政治保證。中國共產黨秉持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執政理念,踐行“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”的初心使命。黨中央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、新挑戰,堅持從全局出發,從戰略上進行頂層設計,適時出臺決策部署,確保經濟社會平穩、協調發展。近期,中央針對疫情出臺了減稅降費、金融服務、租金減免、穩崗就業補助,支持中小微企業渡難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將有效紓解疫情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困難,加快企業復工復產步伐。黨中央國務院將靈活運用“看得見的手”和“看不見的手”,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時,適時加強宏觀調控,保證經濟平穩發展。頑強的民族精神支撐經濟長期向好發展。外國媒體評價說,“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,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”?!拔嶂舅?,一往無前,愈挫愈奮,再接再厲”、“多難興邦、玉汝于成”,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特有性格。這種不屈不撓、堅忍不拔的精神特質決定了,我們不會被任何困難所壓倒,而要壓倒一切困難。
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。我們要充分運用現有基礎、條件和制度優勢,發揮主觀能動性,采取切實措施,推進經濟向好發展。
第一,落地政策利好,驅動經濟平穩發展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中央和各地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,包括減免稅費、金融支持、財政補貼等。優惠政策全面落地實施,為相關企業疫情期間堅持生產經營以及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,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幫助,創造了良好的條件,發揮了積極的作用。各地各部門要千方百計把這些優惠政策落到實處,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真正